二、混凝土材料的發展歷史混凝土材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不過,最初使用的膠凝材料是粘土、氣硬性石膏和石灰等,繼后又采用火山灰、火山灰+氣硬性石灰、水硬性石灰等。1824年,阿斯普丁(J.Aspdin)發明波特蘭水泥后,制作混凝土的膠凝材料才產生了質的變化。1830年,混凝土問世。1847年,法郎索瓦·瓜涅建成了第一座采用模板現澆方法施工的混凝土樓房。1849年,J.莫尼爾用鋼筋水泥大花盆來代替凡爾賽宮種橘用的大木花盆。1852年,科涅在圣得尼用混凝土澆灌了一個陽臺,里面鋪有型鐵(非真正的鋼筋混凝土)。1872年,莫尼在布爾瓦修建了第一個鋼筋混凝土蓄水池。1878年,取得第一批鋼筋混凝土梁專利。1880年,現代梁的祖先,即配有箍筋的鋼筋混凝土梁出現。\
1895-1900年,用鋼筋混凝土成功地建造了第一批橋梁。1905年,第一臺混凝土攪拌機制成。1910年,第一個拋物線型的薄殼屋蓋建筑落成。1918年,第一批鋼筋混凝土表面振搗器制成。1926年,制成內部振搗器。1929年,出現了混凝土泵。1930年,鮑洛米混凝土強度公式問世。費列什涅首先發現了預應力,并獲得專利權。預應力混凝土的出現,是混凝土技術的一次飛躍。由于預應力技術在大跨建筑、高層建筑、以及在抗震、防裂、抗內壓等方面的卓越效果,從而大大地擴展了混凝土的應用范圍。強度為100MPa的預應力混凝土在重量上與鋼結構相近。這樣,大部分的鋼結構工程即可用預應力混凝土結構代替。外加劑的出現,尤其是高效能減水劑的應用,是近年來混凝土技術的重大發展。在混凝土混合料中摻入減水劑,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水灰比(降至0.25-0.30)和提高強度,或者急劇地提高混合料的流動性(坍落度可達20cm以上),使混合料的拌制、運送、澆注和成型等工藝過程變得容易操作,使混凝土性能得到改善。目前,減水劑由于具有技術上和經濟上的優勢,已成為應用極廣的混凝土外加劑。聚合物混凝士的出現,使混凝土進入了使用復合膠結材和高分子膠結材的新階段。由于聚合物進入混凝土材料中,大大提高了混凝土的物理力學性能,例如,聚合物浸潰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和抗拉強度較其基材可提高2-4倍(最高的抗壓強度可達250-280MPa)。這種混凝土有很高的耐腐蝕性能,它幾乎不吸水、不滲水,抗滲壓力可達5MPa,抗凍融循環在1100 次以上。由于混凝土技術的不斷進步,特別是近期以來的快速發展,世界各國使用的混凝土平均強度不斷提高。例如,30年代的混凝土平均強度約為10MPa,50年代約為20MPa,60年代約為30MPa,70年代即已上升到40MPa左右。目前,在工業發達國家,C60的混凝土已經普遍采用,C80的混凝土用量也不斷增加,而C100以上的混凝土則已實用于工程上。目前,無損檢測技術已用于混凝土材料質量和性能的測試研究,從而可以直接在試體或結構物上對混凝土材料的質量和強度進行重復、全面的檢測,這樣就減少了試件的制作量。更重要的是,由于過去測試的是材料試件的質量,不能真實反映工程質量,用了無損檢測技術,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了。